政策松绑加速中概股回归 高估值隐患待解

时间:2017-09-08 23:52:25来源: 东盟华商在线

人民网北京1月21日电(记者王千原雪)随着去年年中部分中概股要求通过私有化形式在美国股市退市,“中概股回归”开始进入投资者视线,成为资本市场的热议话题。

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11月底,共有34家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宣布了私有化进程或开始拆除VIE架构。以暴风科技、分众传媒为代表的回归概念股从股价表现上也可见市场关注程度。

此前,一批选择境外上市的企业大都得益于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但由于当时政策层面不确定性较大,国内银行资金不愿参与此类高风险投资,国内PE资本发展不成熟等因素限制,不少企业只能选择在境外融资,而变成了制度层面上的“外资公司”,被A股拒之门外。

尽管纳斯达克接纳了来自中国的企业,帮助这一批互联网企业解决了融资困境,间接推动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但“水土不服”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信息披露不合规,企业文化、商业模式遭遇偏见,屡屡遭遇做空等事件不绝于耳,个别中概股还因被揭露财务数据造假等问题,导致估值大大受损,国外投资者态度冷淡,使得一部分中概股有了“回家”的打算。

当然,中概股回归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年的制度障碍如今也并没有全部扫除,近几年资本市场的改革步伐加快,伴随政策松绑和制度改革的提速,战略新兴板建设提上日程,并购重组办法的重新修订以及注册制改革的快速推进,才给了中概股成功回归的可能。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要求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去年12月的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曾透露,推出战略新兴板为2016年发展资本市场的五项重点工作之首。据悉,战略新兴板的基本定位是战略性企业、创新型企业,将与创业板错位发展、适度竞争。

战略新兴板的推进无疑为中概股回归提供了一条优质通道。此前上交所曾表示,战略新兴板将淡化盈利要求,没有财务指标硬性规定。安信证券指出,战略新兴板作为针对新兴产业的特色融资平台,一方面定位上与创业板有部分重合,对比效应将促进沪深两大交易所的良性竞争;另一方面上市条件相对创业板灵活为更多高科技企业新增了一个融资平台,将更好地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除此之外,战略新兴板的灵活性未来也将拥有承接中概股回归的作用。

民生证券研报曾估算,目前市场上有意愿且符合战略新兴板上市标准的企业约380家,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奇虎360等拆除VIE架构回归的中概股;二是蚂蚁金服等行业地位显著的新兴企业;三是主板IPO排队企业;四是新三板符合条件的成熟企业。其中第二类和第三类企业占多数。

随着暴风科技、分众传媒等已回归中概股在A股市场的亮眼表现,借壳重组无疑成为最受中概股企业欢迎的重登资本市场舞台的方式。尽管注册制改革正在积极稳妥的推进,但对多数中概股企业来说,重返A股需要漫长的运作时间和较大的资金成本,相比之下,分众传媒似的借壳回归性价比更高。不少资金也看上了这一投资机会,纷纷开始以并购基金等形式提前布局。有分析人士指出,在中概股回归的带动下,国内壳资源公司重组进度将会大幅提升,为新型产业的资本聚集带来巨大影响。

此外,注册制的稳步推进也将加速中概股回归进程。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草案)》的议案,明确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要求,调整适用现行《证券法》关于股票核准制的规定,对注册制改革的具体制度作出专门安排。

相比现行的股票发行核准制而言,注册制不但对企业的规模盈利要求放宽,手续也更加便捷、效率更高,在条件放宽的同时更强调信息披露,这些都将有助于解决中概股回归过程中遇到的政策问题。

业内人士称,高估值的A股市场对中概股企业构成了巨大吸引力,从暴风科技、分众传媒等个案来看,大股东即便是在市场整体趋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还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中概股的回归是否将给国内市场带来高估值隐患?在处于动态的市场当中,资金通过间接参与私有化,是否一定能够做好风险控制获得高收益?这都将是中概股回归潮中,必须考量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