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但务实的政策使该国的经济保持五十年持续增长。新加坡“亚洲新闻频道”新闻网9月10日回顾了该国自1965年独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其中内容也显示,在应对外界新环境时,新加坡也总是积极变化以做到主动应对。
报道说,自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的五十年来,新加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摩天大楼和金融中心的特色建筑拔地而起。新加坡1965年独立也意味着马来西亚的共同市场梦想终结,但独立后的新加坡在经济上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主席杨吉全(YeohKeatChuan)说:“当时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失业问题——当时的失业率高达14.5%,随着英国的退出,有4万份工作岗位岌岌可危。”在没有工业和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下,新加坡需要依靠自己找到市场和适合自身的生存方式,对于新加坡来说,唯一的方式就是吸引外国资本。
新加坡商学院战略与政策系副教授TohMunHeng说:“跨国公司有其市场和国际客户,因此,如果吸引跨国公司,新加坡的经济可以更快的发展。”政府开始设定计划,吸引跨国公司,例如收紧劳动法、建立工业基础设施。政府的组织形式也像经济发展局靠拢,裕廊集团(JurongTownCorporation)也在这个时候建立(译者注:裕廊集团JTC是新加坡最大的高级工业园和商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和管理商)。裕廊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方章文(PngCheongBoon)表示:“我们正在开发通用的工业用地,来支持各个行业的发展,只要投资者能够进入新加坡,建立工业设施并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就为他们提供支持。”很快,外国公司就被新加坡有利的投资环境吸引了。
德国倍加福公司(P+F)董事总经理于尔根•塞茨(JuergenSeitz)说:“自1979年开始,新加坡进行政策调整,从芯片和电脑工业开始,由原来的劳动力集中型调整到更加精致的工业模式。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完美的,因为在当下的环境中,我们可以找到专家来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加坡成为亚洲电子消耗品生产的中心之一,而这一时期也是新加坡独立后面临的第一个经济衰退期。在这个时候,新加坡开始寻找一些可以成为经济发展驱动力的关键性工业,如半导体工业。
报道表示,为了支持这些朝阳产业,新加坡专门建立了工业园,第一个大规模的项目就是建立裕廊岛计划。借助填海造陆计划,新加坡将外海的7个岛屿统一建造成裕廊岛,并在这里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经过不断的发展,以裕廊岛为核心的项目逐渐发展为世界领先的能源和化工基地,现在,该地已经吸引了350亿新加坡元(约合1583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报道说,半个世纪以来,快速的工业发展使新加坡成为一个不破的经济奇迹。但是近年来,中印两个新兴产业强国的崛起使新加坡需要再次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杨吉全先生表示:“新加坡应该学会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挣钱,即新加坡应该向亚洲市场甚至世界市场提供新产品、新服务。”此外,新加坡还应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如提供工业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共享,以节省空间,并给公司提供更好的环境研发新产品。
2014年,为了保证全球领先地位,新加坡宣布要成为全球第一个“智慧国家”的计划。该计划将用科技治理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政府和个人需要共同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