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上午,2015年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在南宁正式开幕。本次论坛会期两天,将以“互联网+海上丝绸之路—合作•互利•共赢”为主题,围绕共建“中国-东盟信息港”;合作打击网络犯罪;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线上线下融合,促进旅游业合作;加强交流合作,繁荣网络文化等5个议题展开讨论。(9月13日广西新闻网)
近些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各方面合作不断向纵深领域持续推进中,特别是代表着中国与东盟“友谊之花”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已连续在广西南宁举办11届之后,更加空前地凝聚了共识,扩大了情谊,增进了彼此互通。中国与东盟的经贸与文化交融往来,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是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现代升级版。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的开幕,无疑是在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吹响了继续深化合作与共同奋进的号角,它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国与东盟之间高速发展的现实,也反映了在信息技术领域,双方亟需搭建重要平台,以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更上崭新台阶。
信息化,意味着商机,诚如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所言:深化网络空间合作,共同打造中国-东盟信息港,加快推动网络互联、信息互通,用信息引领市场,用信息赢得商机,用信息深化合作,用信息驱动发展。
信息技术,归根结底要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通过搭建中国与东盟的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是增进双边经贸的必由之路。现代信息技术正一日千里地发展进步,如果中国与东盟仅满足于传统的线下商贸物物交流,不与时俱进,不充分地融合互联网科技,经济合作水平必然受限,合作档次与层级也可能裹足不前。
所以,笔者认为,“信息丝绸之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用“心”去搭建。用“心”首先意味着要更新观念,要创新方式,要盘活思路。构筑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合作与共赢模式,特别对于构建跨国、跨区域、跨越文化与信仰的国际服务平台,世界上并无太多的现成例子可供借鉴,很多领域要我们“第一个”去吃螃蟹,去首发和原创,这必然要考验我们的“心”智。
既然是建设国际性的信息“丝绸之路”,则必然要求相关部门充分考虑此平台的“兼容性”。为了照顾到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特点,信息丝绸之路十分有必要在软硬性标准、制定规章守则、执行条令等方面达成最大共识,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意识与观念冲突,通畅信息交流的渠道。既然是建设国际性信息“丝绸之路”,就应该以尊重各国民俗与传统为前提,充分考虑到各国对互联网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考虑到各国网民对信息技术所持有的态度。“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便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原则。
“信息丝绸之路”需要用“心”搭建,它在考验我们“心”智的同时,还考验我们的执行力。按照规划,中国-东盟信息港核心基地、信息港子项目、广西电子政务外网云计算中心、中国-东盟电子商务产业园、东盟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等等诸多项目都将上马兴建。如何把这些规划的美好蓝图转化为现实,需要我们打下扎实的“基本功”,首先要在资金上保证投入,为项目建设注入基本活力;在政策扶持上要有力度,拿出气魄,为项目的执行保驾护航,并开辟出多种便捷通道;在人才培养与储备上,更是要舍得投资,挥大手笔,做到“广纳贤才”,为我所用,这是影响信息丝绸之路成败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