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08 21:30:39来源: 东盟华商在线
5月16-17日,由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郑州大学、察哈尔学会、中国国际友好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东南亚和平发展共处共生”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办。200余名来自国内各大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出席会议,就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东南亚政治、外交与社会经济,亚洲安全等话题展开了为期两天的讨论。
文化姻缘跨越时空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只有深刻认识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历史长河中多样文明的交流共生、交互通融。中国与东南亚文明亦如此。
会议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在致辞中表示,东南亚国家在地理上是我国的近邻,与我国具有形态各异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姻缘,个别国家与我国属于“同文同种”的范畴,是一笔宝贵的公共外交资源。
东南亚是中国海外移民人数最多、历史最久的地区。华侨大学教授王爱平介绍了儒学在该地区的传播。她提到,华人移居东南亚时,儒学文化随之而至。东南亚儒学的传播始终和华人族群的文化认同紧密联结。例如,印尼孔教源于中国儒学,其形成是中国儒学印尼化的过程。
谈及中越文化交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陈继华以《诗经》在越南的传播为例称,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对越南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根据法国远东博古学院和越南汉喃研究院联合出版的《同庆地舆志》记载,越南阮朝同庆年间,其北部地区近130个社、村、寨、坊的地名取自中国《诗经》中的诗句及词语。至今,《诗经》仍以其深厚的历史根基浸润着越南现当代文学。
东南亚研究恰逢其时
“一带一路”是新形势下我国的重大外交举措。作为“一带一路”的东南向出口,东南亚国家的紧密参与对这一战略机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自这一倡议提出后,东南亚国家政府、学者及媒体均通过不同方式作出积极回应。基于此,国内东南亚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恰逢其时。
在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印尼也提出“全球海洋轴心线”理念。对此,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郭秋梅表示,在2015年东盟共同体将建成的背景下,这两大战略立足海上问题,力图在新形势下建立新的合作机制,符合域内各国利益,利于区域和平稳定。
缅甸的国家领导、国会议员及反对派领导等都在不同场合表示,愿积极支持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来自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的秦树恩谈到,随着缅甸政治社会转型的逐步完成,缅甸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投资及其带去的利益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会更加渴望中国投资助推其经济增长。
携手东盟建设命运共同体
数据显示,2014年东盟与中国贸易额逾480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东盟也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中国将继续携手东盟建设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然而,东盟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形态的多样性,边境国土及海域主权纠纷,美国重返亚太及其他大国介入等,造成了当前中国—东盟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对此,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张文山认为,在深化同东盟国家双边关系的过程中,最大的变数是这些国家的国内政治状况变动,这造成了我国与东南亚关系呈现一种既有争议又谋求合作的状态。
张文山补充道,随着“10+1”机制的建成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将进一步提升。因此,搁置或淡化争议,坚持讲信修睦,将是双方长远的理性选择。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周士新从“安静外交”的角度阐释了他对中国—东盟关系的看法,这一独特视角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他表示,“安静外交”强调有效的幕后接触,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和地区争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中国与东盟具有相近的东方文化价值观,双方认知路径较为相似,决定了“安静外交”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外交策略的优先选择。当前,中美等大国都意识到,对东盟国家的外交需“润物细无声”。
会上,学者呼吁,东南亚研究者应发挥文化优势,开展积极有为的公共活动,深化睦邻友好的民众基础,让东南亚国家成为与我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好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