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超越与境界:儒、道、禅美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时间:2017-09-09 01:02:54来源: 东盟华商在线

【内容提要】审美体验、超越和境界生成是美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在素质。中国传统美育中儒、道、禅家三家的美育思想即是围绕这三点展开的,儒、道、禅三家的美育思想分别以“仁”、“道”、“禅”为体验的对象,以“仁境”、“道境”和“禅境”为追求目标,对世俗人生进行了超越。这些丰富深邃的思想不但成就了中国传统美育,而且对当代美育中表现出来的体验不足,对超越的误解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格境界的阙如都有极强的启示作用。

【关 键 词】传统美育/体验/超越/境界/当代美育

从最终指向上来看,美育旨在成就理想人格、生成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 能够把自我安放在其中自由生存的人生境界,这是目前美育界较一致的观点。但与美学相比,美育显然具有更强的实践品格,只有在真正完成了对生存个体的心灵塑造之后,才可能称为完整的美育。美育是靠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而不是单纯是一种由施教者把持的对受教者的美的灌输。在我们看来,恰恰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在美育中有着绝对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美育最终是靠个体的心灵来完成的。因此,个体对现实的审美超越和由于审美教育而生成的人格境界才是一种稳定的、超于现实而又可以被安放在现实之中的生存方式。如果我们摒弃一切字面上的和概念性的东西而对美育的内质做出规定的话,有三个方面必不可少,即体验、超越与境界生成。美育是必须依据或经历审美的,审美保证了美感的获得,而审美体验一定是个体的。超越既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体现了主体对自由人生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对世俗的精神超脱,也展现了美育作为一种指向未来和理想的教育的特性。而境界的生成是美育的最高追求和最终目的,因为在境界中生存个体体验到了自由,实现了人格的圆融,从而能够进入一种全新的生活境界和生活状态中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禅宗三家努力的方向和重心即在于此。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丰富与博大是不言而喻的,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 对儒家美育思想的诠释比较多一些,而对于中国艺术和中国人审美心理影响深远的道家及禅宗的美育思想则涉及较少。早在上世纪初,王国维就写过《孔子之美育主义》①一文,自此以后,儒家美育一直作为中国古代美育研究的主要对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儒家思想一直被认作中国文化的正统,其次则是儒家美育思想无意中暗合了现代人“美育是或主要是艺术教育”这一观念。孔子美育对“诗教”与“乐教”的重视与现代美育主要倚重于艺术教育确有相通之处,在这儿也无意否定对儒家美育思想研究所做的努力,但由此对道家与禅宗美育思想的忽略确实显示了我们思维的狭隘和偏颇。道家思想因为极力的反对人为伪饰而对世俗所倡导的有人为痕迹的艺术加以否定;禅宗虽然对中国艺术影响不小,我们也似乎很难从禅宗的原典中找出对艺术和艺术教育的直接论述,但这绝对不应该成为我们忽略它们的理由。首先,作为历史存在,道家及禅宗思想确实在中国人审美人格培养,审美境界生成上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这一点需要得到充分的彰显,其次,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由于对美育的片面理解、机械操作所造成的体验不足、境界缺失也急需传统美育这股活水的滋养和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