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白沙溪元素”

时间:2021-03-23 14:55:47来源: 东盟华商在线

    中共金华市婺城区委书记蔡艳(前排左二)陪同著名音乐人陈越(前排左三)考察白沙溪流域。  
 
    文:  吴重生
  (作者系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大美中国行”活动组委会秘书长)

    “逐水而居”是人类选择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方式。于是一条条河流或者溪流,有了一个崇高的别称——“母亲河”。
    今年是乡村振兴元年。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委联合有关部门精心制作了电视散文系列《白沙溪》共八个篇章,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在观众中引发热烈关注和广泛好评。
   窃以为,电视散文《白沙溪》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婺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翻开中国地图,白沙溪小到几乎找不到它的位置。在一般人的眼里,白沙溪就是自然界的一条溪流,然而,婺城区领导敏锐地发现并挖掘了乡村振兴的“白沙溪元素”。正是因为白沙溪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才有了白沙溪沿岸群星璀璨的乡村振兴,才有了三十六堰的世界申遗成功。白沙溪沿岸的村庄因溪而兴,因溪而富,因溪而美。婺城区各级党组织带领沿岸人民不但做深做透了白沙溪的“水文章”,而且激活了白沙溪的文化属性:用白沙溪水酿制的“白沙胭脂红”米酒,醇厚甘美,韵味悠长;用白沙溪水浇灌的万亩良田,产出的稻米品质优良;以白沙溪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具有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
    “乡村振兴”这篇文章怎么写?婺城区领导把目光投向白沙溪——这条婺城人民的母亲河。拍摄制作电视散文《白沙溪》,不仅仅是为了传播优秀的文艺作品。白沙溪两岸所发生的故事,是婺城区干部群众忠诚践行“绿水清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的生动诠释。这部电视散文系列片问世之后不久,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电视散文《白沙溪》的战略高度和时代内涵,是不言而喻的。
    2020年11月,本文作者时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社长,率领美术报“诗画中国行”采风团赴金华市婺城区采风,在白沙溪畔泼墨挥毫。  

    二是这组电视散文拥有高品质的“原材料”。文本作者陈越,是一位享有盛誉的音乐人。近年来先后为全国一百二十多座城市和旅游景区创作了大量的城市音乐作品,被誉为“中国城市音乐创作第一圣手”、中国“音乐扶贫”的先行者、“中国音乐拍卖第一人”。一般人只知道陈越是著名的作曲家、作词家,却不知他的散文也写得这么好。《白沙溪》文本长达9000字。感情真挚,语言流畅,一气呵成。电视制作团队也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和效率,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是白沙溪本身所独具的魅力。白沙溪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主流长68.3公里,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发源于遂昌、武义两县交界处的狮子岩,流经门阵、沙畈、琅琊,至白龙桥镇临江汇入金华江。白沙溪虽然身处浙江中部的群山之中,但并非名不见经传。白沙溪三十六堰古水利工程自东汉年间开建,覆盖了白沙溪的全部流域,受益农田27.8万亩,至今仍有19座堰在发挥作用。2020年12月08日,入选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乡村振兴与城市建设一样,不能“凭空起高楼”,而应该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让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化为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力量。
    诚如婺城区委书记蔡艳所言:“电视散文系列片《白沙溪》成为了老百姓听得见、看得到、摸得着的文化力量,成为了婺城心连心、共图强的文化引领。”
    值得一提的是,在系列电视散文《白沙溪》热播之后,意犹未尽的陈越先生又作词作曲并演唱了一首名为《白沙溪》的歌曲:“白沙溪/掉进你水里的星辰/天亮后/记得还回天上去//白沙溪/儿时怎么也抓不到的游鱼/长大后/它们全部游进了我梦里//白沙溪/我的歌声已经嘎然而止/更多的歌声/将在我离去后响起//白沙溪/你泉涌般的恩情/我只能滴水相报/只是今后无论我在哪里/见到河流就会想起你。”
    一个人,如果不是对母亲河充满感恩和眷恋,很难想象能写出如此深情的文字!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我想,如果请白居易老先生来批改陈越同学的歌词,即使不给满分也会给予极高的分数。《白沙溪》歌词共发四段。以“掉在水里的星辰”借指已逝去的亲人。“更多的歌声,将在我离去后响起”,其时空的穿越感,给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使人想起三十年前,陈越为家乡创作的歌曲《江南有座金华城》:“江南有座金华城/城边有座白龙桥/桥下外婆在讲着那故事/坐在桥上看到/星星掉进了那条小河……”
    “你泉涌般的恩情,我只能滴水相报”,则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创作手法。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词最后“只是今后无论我在哪里,见到河流就会想起你”一句,是点睛之笔。身为游子,听到这里,又怎能不潸然泪下呢!
    从《江南有座金华城》到《白沙溪》,你会发现陈越对母亲河的情感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而婺城区委领导对电视散文系列《白沙溪》的高度重视,则使我想到了2019年“婺城发展发展大会”的主题“闻着花香回故乡”。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婺城是物华天宝之地。白沙溪两岸,是中国茶花之乡、中国桂花之乡、中国最大的杜鹃花产业基地。因为有了水的滋润,才有了“花满婺城”四季如画;因为有了文化的引领,“花满婺城”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乡村振兴是一篇史诗般的宏大文章。婺城区从白沙溪入手,等于为书写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依溪而建的数十个村落,既是婺城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千百年来,白沙溪畔,涌现出琅琊滕氏等名门大族和朱大典等英雄人物,真可谓“一溪穿越千重山岭,一水润泽十万人家”。近年来,因为得到有效的生态保护,白沙溪的人文及产业开发价值日益彰显。
    河流代表未知和远方,流淌着人类文明、富饶和美丽的精神信仰。我国河流众多。这些河流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传统村落相依相存。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一条相依相伴的河流。那是游子们维系故乡情感的根和魂,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既是塑形工程,也是铸魂工程。这个“魂”就是“文化”。我们要把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白沙溪沿岸群众纷纷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电视系列散文《白沙溪》的链接,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写在脸上。
    如今,神州大地正在敲响乡村振兴的春雷。我们的地方党委政府都应该从系列电视散文《白沙溪》热播一事上得到启发,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白沙溪元素”。“白沙溪元素”就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元素,就是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精神力量。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千万条“母亲河”合唱,一定能够汇聚成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滚滚春潮!
 
 2021年3月19日写于北京
 
    (注: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籍诗人、书画家。曾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市场总监、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社长,现任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大美中国行”活动组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