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贯通文化“血脉” 承传民族“基因”

时间:2017-09-08 23:19:13来源: 东盟华商在线

  过去50年,藏文化在倾力保护中重现风采,藏语文在普及应用中焕发生机,藏族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得到充分尊重,宗教文化细节在现代化生活中得到良好传承。

  优秀藏文化在倾力保护中重现风采

  长期以来,得益于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倾力保护,优秀藏文化重现风采。

  每至农闲,藏东昌都市察雅县香堆镇的阿布琼琼便换上华服,组织同乡在田间跳起“香堆藏戏”,就连年长的老阿爸有时也会被戴上花冠、涂上口红,拉上台充角儿。

  在当下国内许多戏种面临传承危机时,藏戏这一古老剧种却一枝独秀,在高原厚土的每一个角落开枝散叶。

  起源于14世纪的藏戏,取材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佛教经典等。自治区成立以来,藏戏挖掘、抢救、普查、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如今,近百个民间藏戏队被认定为各级保护单位。

  藏戏的蓬勃发展是西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一个缩影。自治区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吉吉说,除了八大藏戏,格萨尔说唱艺术、传统歌舞等各类非遗项目不仅拥有活态传承人收徒传艺,其全媒体资料也已统一录入数据库,面向公众开放。

  不只非遗文化有序传承,大批有形的文物古建也焕然一新。每天清晨,“西藏寺院鼻祖”桑耶寺便传来整齐的劳动号子。僧人平措多吉说,工人们以“修旧如旧”为原则施工,寺庙正渐渐焕发出昔日风貌。

  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旦增朗杰说,仅“十二五”期间,国家安排西藏重点文物保护维修项目就达46个,总投资10.09亿元。目前亚东古驿站、小昭寺、强巴林寺等保护维修项目已完工。

  古老藏语文在普及应用中焕发生机

  模仿老师的口型,咿咿呀呀,练习藏文基础词汇,这是西藏第一所小学——昌都市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索朗卓玛每天的必修课。“藏语课程是学校最重要课程,每天都有。”她说。

  旧西藏,只有领主子女和少数僧尼才有受教育学习的权利,广大农牧民子弟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而如今,西藏教育系统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体系。所有农牧区和城镇小学实行藏汉语文同步教学,主要课程用藏语授课。中学阶段也用藏汉双语授课。

  不止于此,藏语文在藏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也得到广泛应用。记者看到,西藏的机关、学校、车站、机场、商店、餐馆、景点的标牌,均使用藏汉两种文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藏语词库也在不断充实。使用频率较高的“微信”,如今可以直接用藏语表述为“称琼”。这些新词都将收录进今年底启动出版的《藏文大辞典》。

  1987年西藏制定《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1997年藏文编码国际标准获得国际标准组织通过,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

  “藏语文学习、使用和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充分说明藏语言文字受到了中央和自治区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藏语文消失’之说无从谈起。”自治区藏语委(编译局)副主任曲扎说。

  藏传佛教在现代化生活中得到传承

  眼下,正值西藏旅游旺季,海内外游客不难发现藏地四处悬挂的经幡、刻有佛教经文的玛尼堆以及投入宗教活动的虔诚信众。

  在各大寺院,各教派僧尼自由地诵经、说法、辩经,佛教经典整理保护工作也有条不紊进行。历时30年开展大藏经抢救工程,目前纳塘版《丹珠尔》大藏经已刻制7万余板,即将完成,《甘珠尔》大藏经印制发行进展顺利。佛协西藏分会会长珠康·土登克珠表示,经书得到有效保护,满足了信教群众需求。

  在西藏,藏族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宗教文化细节仍然在现代化生活中得到良好传承。

  在藏东察雅县雪东村,50岁的藏族汉子达瓦江村每天清晨都要来到自家小佛堂,先为数十盏净水杯换上清水,再给每一盏长明灯添上酥油。事毕,才跨出家门务工。

  拉萨老人普布次仁每天早起都会拿上转经筒,围绕布达拉宫转经、朝拜。“转经是一种修行方式。如今,拉萨修建了人行天桥,转经穿行马路很安全。”他说。

  宗教信仰少不了宗教用品作为载体。分布在西藏各大寺院附近的佛教用品商店随处可见,商店内唐卡、藏香、佛龛、莲花彩、净水杯等一应俱全。

  “每天围绕大昭寺转经、朝佛的人源源不断,平时店里每天的销售额有五六百元,每逢大型宗教节日,每天收入能达到两三千元。”在八廓街经营佛教用品生意的扎西拉姆说。(记者许万虎、索朗德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