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朝日环保依靠科技创新打好蓝天保卫战

时间:2017-09-08 23:42:46来源: 东盟华商在线

福建朝日环保探索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可行性之路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3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强调,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福建朝日环保科技经过二十年的攻坚克难,成功迈过三元催化行业的“五大门槛”,突破技术壁垒,破解“五大技术难题”,研制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最后成功打破三大国际巨头的垄断,在汽车核心零部件中第一次打上了中国商标。这些功绩和荣誉的背后,是福建朝日环保科技领军人翁希明总裁“服务社会 造福人类”的使命担当,是“紧紧抓住创新发展的牛鼻子”实干铸就的辉煌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于伟国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关注两会热点中国新闻两会特刊有关福建朝日环保科技的报道《科技创新筑民族复兴中国梦》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福建朝日环保科技在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翁希明总裁的引领下,组织专家团队,20年磨一剑,成功迈过三元催化行业的“五大门槛”,突破技术壁垒,破解“五大技术难题”,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理论体系,研制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跻身其全球供应链采购平台,为我国合资及自主汽车品牌主要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提高及进军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福建朝日环保科技在总裁翁希明的带领下,以“发展环保科技,造福社会大众”为己任,依靠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品牌建设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卢中南书写的习近平经典语录“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2017 新年伊始,雾霾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并指出“加强对雾霾形成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这既是对雾霾宣战的动员令,也是对雾霾研究的再部署。消除雾霾,留住蓝天,不仅是老百姓的强烈愿望,也是科学家的奋斗目标。
   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罪魁之一,如何在政府坚定治霾的政策下和中国汽车市场不断壮大的机遇中获得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是中国汽车行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从事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研发与生产的企业,福建朝日环保科技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不断的技术创新,最终在德国巴斯夫、比利时优美克、英国庄信三大国际巨头的垄断中成功突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元催化剂核心技术,成为国内该行业公认的领头企业,同时也为治理中国雾霾顽疾提供了一条可行性之路。
雾霾上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
      今年1 月18 日,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在北京发布“2016 年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十件大事”,雾霾等环境问题榜上有名。
      2016 年, 全国PM2.5 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47 微克,同比下降6%。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8%,同比上升2.1 个百分点。其中,京津冀区域PM2.5 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71 微克,同比下降7.8%,与2013 年相比下降33%。2016 年北京市PM2.5 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73 微克,同比下降9.9%,与2013 年相比下降18%。
      但2016 年入冬以来,全国多个地区已发生多次大面积、长时间重污染天气。尤其是去年12月份以来,至今已经出现5 次大范围重空气污染过程。此次重污染过程已经不仅局限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东北、陕西、四川甚至广东的部分城市也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尤其是西安等地污染问题突出。至该轮重污染过程结束,北京等地创下持续空气重度污染及连续预警总时长最长的历史纪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有27 个城市启动了红色预警,18 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采取工业企业停产限产、工地停工、机动车限行等措施。环保部通报称,遥感监测数据显示,本次灰霾面积一度达到188 万平方公里。这几乎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的1/5。
雾霾是当前危害公众健康的首要污染物
      2016 年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仅2015 年,全球640 万人死于空气污染:约280万人死于室内空气污染,约420 万人受害于环境空气污染。2017 新年伊始,灰霾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科学研究表明,空气中悬浮的固体颗粒PM10和PM2.5 污染是当前危害公众健康的首要污染物。
      2013 年10 月17 日,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通过研究对外宣布,确定室外空气污染为新的一类致癌物,致癌级别与吸烟、吃发霉的食物、遭受紫外线辐射、呼吸甲醛等相同。
    肺癌是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癌症。国家卫生计生委2013 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肺癌发病率以每年26.9% 的速度增长,近几十年来,每10 到15年,肺癌患者人数就会增加一倍。过去的多项研究显示,吸烟是导致肺癌的头号原因。而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的日益加重,肺癌患者数量呈增加的趋势,相关统计也显示,27%的肺癌死亡与空气污染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在《准则》中指出,固体颗粒物(PM10&PM2.5)对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影响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所有人群都可受到颗粒物的影响,其易感性视健康状况或年龄而异。随着颗粒物暴露水平的增加,各种健康效应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但很少有证据提供颗粒物的阈值,即低于该浓度的暴露不会出现预期的健康危害效应。
      呼吸道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提到,PM2.5每立方米增加10 个微克,呼吸系统的疾病的住院率可以增加到3.1%。如果灰霾浓度增加到200 微克每立方米,日均的病死率可以增加到11%。灰霾对心血管、脑血管、神经系统都有影响,但是首当其冲地还是呼吸系统。
雾霾影响国人幸福指数
      北大和耶鲁的三位研究人员最近揭示了空气污染的幸福代价。他们的研究显示,糟糕的空气质量降低了人们的短期快乐程度,并增加了抑郁症的发生概率。空气质量越差,人们的短期快乐程度就越低。在影响人们快乐程度的因素中,空气质量对快乐程度的抑制作用只略低于收入水平。
      如果换算成金钱,雾霾给人造成的快乐感下降,和每天损失2.9 元(人民币)带来的快乐感下降差不多。女性和年长者敏感度更高,研究显示,女性和年长者对空气污染的敏感度更高。收入水平较高和对环境问题比较担忧的人群,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更大。在户外工作的人,明显因为空气污染而不快乐,但室内工作的人则不受显著影响。
      通常来说,人们更担心孩子受到污染的侵害,但对家中有 16岁以下孩子的受访者分析,并没有发现他们同其他人群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还显示,太阳光照的时间越长,就越能减轻空气污染对人们心情的损伤。
      多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并没有伴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而同步提升。对很多城市居民来说,由于收入增加带来的幸福感,远不能抵消环境污染所带走的幸福感。雾霾对精神、心理、情绪等隐性影响,是用经济的手段无法测量的,而其影响却无时不在。
      追逐漂亮的GDP 数字,追求整洁气派的市容市貌,目的无非是想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可问题是,如果雾霾天变成我们的生活常客,口罩变成我们出门的必配,幸福指数如何高得起来?
尾气:曾被低估的雾霾贡献者
      今年3 月1 日,中国科学院召开大气灰霾研究媒体通报会,集中介绍中科院在大气灰霾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中科院表示,通过对机动车尾气生成颗粒物过程的模拟研究,发现中国机动车尾气生成二次颗粒物的影响被低估。
      机动车排放对雾霾的“贡献”之所以一直被低估是因为机动车尾气中所含的一次颗粒物浓度不高,从而忽视其所产生的大量二次颗粒物。机动车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反应后产生大量二次颗粒物是PM2.5 的重要来源之一。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发生光化学反应,除了产生二次有机气溶胶以外,还会产生臭氧和羟基自由基等氧化剂,氧化剂可进一步氧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分别生成硫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气溶胶,造成二次颗粒物爆发增长。也就是说,机动车尾气排放不但自身直接排放污染颗粒,还能促进工业污染物等二次生成污染颗粒。
逐步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成国际通用做法
      欧美城市在上世纪60 至70 年代曾出现过严重的机动车排放污染,后通过不断提高新车排放标准和加强在用车管理使之大大缓解。从上世纪90 年代初实施机动车排放欧一或相当于欧一标准开始,欧美国家每5 年左右将标准提高一级,2000 年已实施欧三标准,2005年实施欧四标准,2009 年实施欧五标准, 2014 年9 月实施欧六标准。
      我国目前参照欧洲标准体系制定机动车排放标准,但实施时间迟于欧美约5 至10 年。为控制机动车污染,实施第五阶段排放标准将与欧美国家基本同步,这不仅对改善环境和发展汽车生产十分有利,而且也会产生良好的国际影响。
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领域探路者
      2002 年成立的福建朝日环保科技是我国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领域领军者和探路者,多年来致力于汽车尾气三元催化剂的组成、制造、性能之间关系规律性的研究,解决了汽车尾气净化实施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做出重大贡献。
      2013年,福建朝日环保科技成为国内唯一达到“欧Ⅴ”排放标准并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尾气净化器生产企业,2014年2月成功通过德国大众DY项目专家组考核,有望进入德国大众全球供应链。这是迄今为止,汽车75项核心关键零部件中,国内唯一能与世界著名品牌竞争的产品,成功打破了世界三大著名品牌的垄断地位,为我国合资及自主汽车品牌主要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提高及进军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中国文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