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万里行学术交流会:架起澜湄流域学术交流、经济合作、文化交融、人民交往之桥

时间:2021-10-13 23:37:52来源: 东盟华商在线

   

2021澜湄万里行学术交流会现场  王西红 摄
 
   华商纵横传媒西宁讯(记者 亭岚)13日,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委宣传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青海省外事办公室、人民日报社青海分社、中国新闻社青海分社承办的“同饮一江水 共话澜湄情”——2021澜湄万里行中外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在青海省西宁市正式启动。
     随后召开了由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的2021澜湄万里行学术交流会,中国多地专家学者参会。与会的嘉宾和专家学者有:中宣部对外推广局二级巡视员赵顺国、人民日报海外版编委赵永琦、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主任郝钊、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处 高立洪、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处长胡波、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嘎玛旦巴、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宋江涛、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河生花、人民日报社青海分社社长刘成友、中国新闻社青海分社社长胡钟艺和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范建华、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绿色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慷林、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教授)成海、青海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洪波、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总工程师张德海、青海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海云。
 


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河生花致辞    王西红 摄

    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河生花致辞时说,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流经亚洲的国际大河,被称为“东方的多瑙河”、地区“黄金水道”,“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深刻阐释,讲好澜湄故事、传播澜湄声音、展现澜湄形象,架起澜湄流域学术交流之桥、经济合作之桥、文化交融之桥、人民交往之桥。”

    构建澜沧江—湄公河生态·经济·文化带的战略思考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华中师大特聘教授范建华说,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江连六国的国际河流,这条大河是一条生命走廊,也是一条文化走廊,更是经济长廊和生态屏障。

    “澜湄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保护要同轨并行。”范建华表示,要保护好澜沧江水域的生态环境,维护沿江生态平衡;要保护流域富饶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民族志的普查与生产性保护。

      让生态文明成为全球公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绿色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慷林说,正在中国云南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大会主题、提出的相关举措说明,“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载体。21世纪,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纪,要让生态文明成为全球公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青海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马洪波通过分享澜沧江源头昂赛大峡谷的案例,表示要发挥好社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主体作用。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是一对孪生兄弟,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文化多样性。”马洪波说,长期生活在昂赛大峡谷的牧民热爱、了解这片土地,形成的传统文化更是集敬畏、尊重、保护和利用自然为一体。“在外人看来自然条件艰苦、生活条件艰辛的游牧活动已内化为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正是在游牧中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1澜湄万里行学术交流会现场 王西红 摄

    澜湄次区域生态旅游合作思考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教授 成海交流说,澜湄六国3+5合作框架中旅游合作属于优先领域,同时旅游业是澜湄国家可持续发展重要动力来源,部分国家更是将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作为富民产业和幸福产业,不仅可以夯实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民意基础,还可以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澜湄六国均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内国家,具有深厚的“澜湄认同”,各国旅游资源互补、市场互补,水路、公路、铁路和航空均有较好的连通基础,生态旅游合作基础扎实。但澜湄六国生态旅游合作也面临着挑战,包括潜在历史恩怨和现实冲突有可能导致相互不理解和敌意、需要创造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新冠肺炎疫情使各国内向性加强、各国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以及澜湄次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形象认知不足等。   
   成海说,应加强数字经济合作,大力推动在线旅游服务;以“畅游澜湄”为目标提升区域旅游便利化水平;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吸引一批核心城市加入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打造澜湄国际旅游区,推动区内区外旅游双循环。

    澜湄流域生态与文化保护要同轨并行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总工程师张德海介绍,目前,中国已正式设立包括三江源等在内的第一批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中澜沧江源园区面积达1.37万平方公里,是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最丰富最密集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下一步,要推动实现国家公园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制度建设向巩固完善转变,从探索试点向全面推进转变,努力把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成美丽中国的金名片,全球生态治理的先行区,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张德海说。

    青海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张海云介绍,受文化多样性与自然多样性的双重影响,澜沧江流域呈现不同的民族生态景观,如草地畜牧业发达的藏族,农林牧兼营以山地旱作农业为主的傈僳族,水田稻作发达的傣族、白族等。

“上述民族过程同源异流,文化景观分布上多源兼容,民族间的亲缘关系和基因记忆是合作发展的深厚基础。”张海云建议,要瞄准国际客源打造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景观丛林。

    人民日报社青海分社社长刘成友说,同饮一江水、共话澜湄请,要汇聚各方力量,担当媒体责任,在笔墨间和屏幕上提供澜湄合作更加有力的支持。(编辑: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