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这十年】富群:公益组织携手祁连山国家公园推动社区发展

时间:2022-08-09 11:11:51来源: 东盟华商在线

     
     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采访祁连山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生态旅游项目生态体验示范户  邓燕 摄
      北京富群环境研究院执行主任介绍本机构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的情况:推动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菲律宾华商纵横传媒中国青海8月9日电(记者 邓燕)近期,由青海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青海这十年”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一行走进了青海省门源县苏吉滩乡,实地考察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入口社区,如何实现在发展中保护环境。
    近年来,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入口社区,青海省门源县苏吉滩乡面临着生计转型的挑战,如何转型发展传统畜牧业,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生活质量,是长期困扰社区居民的难题。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庞大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基础单元,每个社区都面临着环境、社会和发展等方面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往往交织在一起并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今年8月初, 由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邀请的优秀社会团体北京富群社会服务中心(简称“富群”)在苏吉滩乡支持的艺彩掇绣体验阁开业了,为社区居民生计转型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社区发展注入了活力。掇绣又叫剁绣,墩绣,是现代社会近于流失的一种传统刺绣手艺。富群在当地设立了掇绣培训班,为村民提供免费培训,掇绣产品在当地很受欢迎,也逐步销往外地。富群是2016年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社会公益组织,其前身富群环境研究院(Academy of Beijing Fuqun Environment),从2007年起一直活跃在中国的环保公益领域,其使命是推动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富群在2020年被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授予“优秀社会团体”称号。  
 
掇绣作品   
 
       社区共管探新路  
       社区共管是为实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社区、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其他主体共同保护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并逐渐实现权责利共享的过程。2017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提出应“建立社区共管机制”、“构建社区协调发展制度”。
       为了更加充分有效发挥村两委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动员引领作用,积极调动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自2018年起,先后在20个重点联点村,探索建立“村两委+”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即以村委会、村支部为依托,结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安排,以党建、宣传、教育、保护、发展工作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宣传阵地与保护基地,切实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分局、管护站和村两委的沟通协作,真正实现“党建引领、保护为要、教育为先、产业为本、宣传带动、全民共享”的目标。
       截至到2021年底,“村两委+”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包括发挥党员带动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群众生态保护意识;通过生态学校、生态课堂等形式走进学校开展自然教育;通过建立举报监督机制、完善社区档案、举办资源保护培训、开展义务巡护等促进社区参与保护工作等等,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美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2021年9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与北京富群环境研究院在门源县和祁连县共5个乡(镇)6个村对各乡镇领导干部、村两委、管护人员及基层群众开展社区发展为主题的座谈和社区调研,深入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阶段社区的发展需求与想法、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等。社区从技能培训、人才培养、硬件物资支持和改善、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表达了强烈需求。
       作为“村两委+”社区共管重点联点村,富群还在苏吉湾村帮助推动“村两委+”社区参与共管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带动示范户认知当地丰富的野生动植物、为村民培训祁连山国家公园政策法规、开展无痕山林等环保培训,通过示范户带动全村村民、带动外来访客,增强公众对祁连山国家公园的保护意识。   
  苏吉湾村书记兼主任尚玉寿介绍社区情况

     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采访祁连山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生态旅游项目生态体验示范户  。
 
    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采访祁连山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生态旅游项目生态体验示范户  章维佳摄
    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采访祁连山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生态旅游项目生态体验示范户  邓燕 摄
   祁连山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生态旅游项目生态体验示范户 邓燕  摄
       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生态体验
      经过近两年的调研规划和发展,祁连山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的生态旅游项目近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逐步开始接待游客。
      例如,门源县苏吉湾村已经开发了多条生态体验线路,有五个生态体验示范户已经具备接待访客的能力,并从2021年夏天开始试营业。这五个示范户有的着重于住宿接待,有的着重于餐饮接待,有的着重于挤奶、磨青稞、骑马、手工艺等当地特色体验项目的提供。东滩村开发了岗什卡雪峰和七彩瀑布水源头考察线路,引导游客了解水源头的保护等生态教育内容。
      这些生态旅游项目由北京富群负责实施,并受益于祁连山国家公园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探索。
      在青海省林业与草原项目服务中心指导下,北京富群通过帮助示范村编制社区生态旅游实施方案、生态旅游开发和自然教育导识手册,规范社区旅游经营环境管理守则,以及发展示范村生态旅游,来提高青海湖-祁连山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渠道,帮助示范村牧民拓展增收渠道,探索国家公园特许经营试点。 
 老虎沟管护站宣传专栏图展示的荒漠猫  邓燕摄
     打造荒漠猫之乡
      2022年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拿出两张照片,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两种可爱的“猫”——一张是草行丛中的荒漠猫,另一张是走在树丛中的雪豹 。它们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祁连山国家公园。
      孔庆菊说:“有照片的话更加直观,胜过千言万语。我汇报的时候,就很自信、很自豪地把这个照片拿出来,说明我们的生态保护好了。 老百姓最高兴的就是和过去相比,现在乱挖沙石的(情况)几乎就看不到了。光秃秃的山也变绿了,风沙也比以前小多了,我们的河水也变清了。”
      曾经,过度放牧、开矿挖山、乱砍乱伐,令祁连山满目疮痍。从小生长在祁连山脚下的孔庆菊,近年来真切感受到:生态管护更严了,绿水青山回归了,老百姓的生产方式转变了。雪豹和荒漠猫归来,也反映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方案的提出,以及2021年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以下简称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中国正在形成一套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荒漠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唯一的中国特有猫科动物,是中国13种猫科动物中唯一的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被IUCN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分别评估为全球易危(VU)和国内极危(CR)物种。目前关于荒漠猫的研究还是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保护措施也相对缺乏。2017年8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北京大学持续开展荒漠猫专项调查。根据该项专项调查显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是荒漠猫的关键分布区之一,门源地区的野生荒漠猫种群对人类改造后的环境表现出高度的适应,对人工造林地及农田有较高的利用率,在这样人类活动干扰多且复杂的环境下,该种群很可能面临着人类活动的威胁。针对这些人为威胁,富群同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合作,通过社区共管实践与科学研究,推动在地的保护行动以缓解或消除荒漠猫面临的威胁,探索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机制和可行的保护策略,促进人与野生动物共存。项目将(1)通过社区共管工作等直接保护行动减少因道路交通、捕猎等对荒漠猫造成的威胁;(2)开展荒漠猫自然观察和生态体验活动,在帮助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升社区对荒漠猫的认识、态度转变并采取保护行动,制定社区参与荒漠猫保护的社区共管机制,推动社区参与荒漠猫的保护;(3)通过公众倡导,提高公众对对荒漠猫及其他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4)通过荒漠猫特色自然观察和生态体验线路、荒漠猫特色文创产品的设计,帮助当地政府打出“中国荒漠猫之乡”的品牌。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位于祁连山南麓,老虎沟河西岸,苏吉滩乡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乡政府60公里,毗邻浩门农场和本县北山乡,辖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全村共109户448人,其中藏族为主,占总人口七成以上,汉族占两成左右,是蒙、回、土多民族聚居的纯牧业村,有劳动力275人, 18岁以上妇女217人,其中30-60岁的妇女107人。有3-4 户在省外或县上打工。
 
 老虎沟管护站宣传专栏图  邓燕摄
      苏吉湾村属于祁连山国家公园老虎沟管护站管辖区域。老虎沟管护站位于北山乡老虎沟口,距门源县浩门镇22公里,海拔3208米。管辖区域涉及北山、苏吉滩、西滩、浩门四个乡镇。东至金洞沟管护边界,北至金洞沟、一棵树管护边界,西至夹木沟管护边界,南至祁连山国家公园边界。老虎沟管护区面积占国家公园12478.44公顷,其中:核心区5944.81公顷,一般控制区6533.63公顷,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重点监测区域。现有正式职工1名,聘用管护人员213名,其中社会管护人员35名,生态扶贫护林员176名,湿地管护人员1名,重点水源地保护管护1名。
      老虎沟辖区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有野生动物雪豹、荒漠猫、兔狲、藏雪鸡、草原雕、胡秃鹫、马麝、岩羊等;常见的植物有圆柏、金露梅、银露梅、沙棘、百里香杜娟、陇属杜娟、高山柳等以及冬虫夏草、藏雪莲、羌活等。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孔庆菊展示的5只荒漠猫同框的画面,全国首个“雪豹救助放归与科研监测结合案例”中的主人公“凌蛰”均出自该管护区域内。
      此外,老虎沟东西叉布设的红外相机多次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珍贵画面,这充分体现了祁连山国家公园老虎沟管护区生态环境日益好转,已经成为了荒漠猫和雪豹的典型栖息地。
 
富群项目地的牧民  王军燕  摄影
       社区发展中的“她力量”
       富群开展工作的社区通常有着脆弱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贫困的生活环境。面对如此复杂的社区,往往对于初入社区开展社区发展工作的人,是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入手的。 富群相信“当地人是有智慧的,他们是推动社区发展的核心力量。”富群坚持通过参与式学习和社区共管,增强当地人参与自然保护的能力,可持续地推动当地自然保护。 参与式农村评估(PRA,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工具,其核心是社区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当地人的意愿,向当地人学习”。把握住这个核心理念,社区工作的开展顺其自然就能把准脉、找准方向了。通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富群发现“妇女”在社区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也是比较积极主动的一个群体。
 
   
掇绣作品
    梅朵和母亲,掇绣传承人,毕业回乡创业,从小受母亲影响喜欢掇绣,现在带动一些牧民中的女同志一起学习掇绣,产品有床上用品、门帘、钱包等等。
   2021年门源县第一期刺绣培训  图片来源:富群环境研究院
     掇绣传承促发展
       类似的“指尖产业”妇女刺绣培训班富群已经在青海组织了多次,包括2022年4月8日在青海门源县启动的第二期“指尖产业”妇女刺绣培训班。首期培训于2021年12月成功举办,由来自皇城乡4个村的20多名妇女参加,而在第二期培训中,新增苏吉滩乡苏吉湾村妇女参加,总报名人数达到32人。该项目同时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UNDP-GEF)加强青海湖-祁连山景观区保护地体系项目”,青海省林业与草原局、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林业与草原项目服务中心的支持。皇城乡政府副乡长兼妇联主席张燕女士表示乡政府将持续支持开展培训并拓展销售渠道,期望能通过“发展刺绣文化产业带动大发展”。 资深刺绣专家、绣园艺苑主理人王清远先生通过播放视频、分享图片、互动交流等方式,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传统刺绣发展的历史,青绣(青海刺绣)发展的脉络;通过分享自创“仿真绣”的第一代刺绣名家苏绣鼻祖沈寿、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建萍等杰出绣娘的故事,激励妇女们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刺绣技艺。参加培训的妇女积极分享青海常见的传统刺绣种类、绣品的用途等。 起初,参加培训的妇女们都很拘谨,对自己的手艺不那么自信。随着培训的开展,妇女们从单纯跟随练习,到发挥创造力结合不同针法创作,到最后绣出成品。来自不同村子不同民族的妇女扎堆围坐,互相学习。可以说每一个成品都是妇女们共同绣制的。一个挎包的图案刺绣和布料缝合;一个香囊的图案和五彩线,一个书皮的刺绣和粘贴,都由不同妇女合作完成。结营前,大家纷纷提出下一次想学的内容,期待着下一期培训的启动。
        富群在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公园周边开展社区发展工作已经有十余年了,社区发展中的“她力量”经常是让我们眼前一亮,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富群参与项目的同事们颇有感慨。她们的柔韧、坚持与执着,让我们感动;她们的创造力、沟通力、执行力让我们惊叹;她们对家庭的付出、对社区的贡献,让整个社会变得更温暖......让我们向她们致敬,致敬社区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