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
江门至珠海车程缩短至约30分钟
12月11日,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这座“海上长虹”亮相于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以独特的姿态闪耀在南海之滨,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交通网络再添“关键一横”,江门至珠海车程缩短至约30分钟。热闹的车流穿梭于这条“海上长龙”,飞越黄茅海,不到半小时车程就实现“大桥两端”的通达。
当天,记者与万千充满期待的民众一道见证“家门口”“世界级大桥”通车的历史时刻,近距离感受交通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成果,现场见证大湾区新通道所开启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吸引不少车主前来打卡体验。 郭永乐 摄
A 社会各界抢先体验
12月11日14时,记者来到黄茅海跨海通道江门端的赤溪东收费站时,这里早已排起车龙。来自台山市海宴镇的黄先生是队伍里的“头车”。“听闻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正式通车的消息,我昨晚激动得睡不着,今日12时,距离正式通车前3小时就赶到这里等候,想好好见证下这件发生在家乡的大事。”黄先生说。
争当上桥首批车辆的不少司乘人员,自发组织车队穿越黄茅海跨海通道,以各种特别的方式,来纪念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排队上桥的张女士告诉记者:“非常激动!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从台山去珠海只需20多分钟,生活更方便了。”
赵国斌是台山市斗山镇人,对这条“家门口”的跨海通道,他时刻关注着。“这条通道对台山乃至家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赵国斌告诉记者,“我孩子在香港上学、工作,以前回台山一趟要3个多小时车程;今年深中通道通车后时间缩短至2个多小时;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时间有望缩短至1个小时左右!”
来自珠海的沈女士与朋友们对台山黄鳝饭情有独钟,以往都因距离望而却步。“我们通过新闻报道得知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开通后,特意选定正式通车的时刻,通过跨海通道前往台山吃心心念念的黄鳝饭。”沈女士高兴地说。
看着桥上车来车往,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程部副主管郁德礼颇为激动。“这是我职业生涯首个超级工程,值得我骄傲一生。回想这段艰辛又充实的铺路历程,我深刻地体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成就感。”郁德礼满怀感慨地说,“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拉近的不只是江门、珠海两地的距离,更为粤西地区往来大湾区拉直快速通道,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不再走‘弯’路。”
示意图
B 桥上风景美不胜收
暖阳洒落,云蒸霞蔚,波光粼粼的海面显得分外柔和。目力所及,钢铁巨龙逶迤跨越山海,令人叹为观止。黄茅海跨海通道海域段采用“碧波游龙”的设计,将大桥平面勾勒成C字形曲线,与周围环境和谐相融。
记者驱车行驶在黄茅海跨海通道上,时而过高桥,时而钻深隧,一路平坦顺畅,几乎感觉不到颠簸。整条线路最亮眼的无疑是高栏港大桥和黄茅海大桥。桥海相接,5座“海上小蛮腰”纤细的主塔凹凸有致、刚柔并济,犹如芊芊少女亭亭玉立,又似钢铁巨人高耸入云、矗立海面。
从远处望去,整个跨海通道起伏连绵、身姿婀娜,山海相连的美景尽收眼底;从近处看,“小蛮腰”索塔塔基稳定坚固,塔柱灵动柔美,塔顶设计成独特的灯塔造型,斜拉索宛若船帆。整个跨海通道总体展现出独特的简约和强烈的韵律之美,达到桥梁技术与艺术美学的完美融合。
在黄茅海跨海通道沿途,还随处可见白鹭与大桥共舞的和谐场景,肆意飞舞的白鹭与“海上长龙”动静相宜,让黄茅海跨海通道增添了一抹瑰丽的生态亮色,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图景徐徐展开。
极具侨乡风韵的黄茅海服务区,是展示江门城市形象的又一窗口。整个服务区掩映在朱瑾、三角梅等红花绿树中,服务楼前11座憨态可掬的小海豚雕塑跃于喷水池上,充满灵动之美。
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程技术部主管张歌介绍,作为黄茅海跨海通道唯一的服务区,黄茅海服务区在设计上以“碉楼新韵,扬帆起航”为主题,充分融入了江门台山侨都的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服务楼如一座海边灯塔,指引游子回家;建筑外形充分吸收江门碉楼特色,大幅运用罗马柱、拱形门窗等中西合璧设计风格。楼内中庭是侨都江门微展厅,详细展现江门各地风景名胜、非遗技艺、特色美食等。
入夜后,黄茅海跨海通道更是另一番风景,跨越黄茅海的跨海大桥如银龙闪耀,885盏路灯似串串珍珠点缀其上,隔海可览“海上生明月”以及大桥如梦如幻的灯光。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继深中通道后我省又一个融通珠江口东西两岸、连接粤东粤西的超级工程。周华东 摄
C 沿线风貌焕新发展向好
记者走访黄茅海跨海通道江门侧沿线发现,各镇各村持续推进黄茅海跨海通道沿线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优化高速出入口景观设计,久久为功建设美丽圩镇、和美乡村,生动展现了江门“百千万工程”的新成效、新气象。
赤溪镇是黄茅海跨海通道到江门的首站,记者在这里发现,沿途新种上了凤凰木、黄花风铃木、宫粉紫荆等树种,让人心情愉悦;长达10多公里的“连心绿廊”环境提升效果也很明显,黄茅海跨海通道赤溪东出入口“大广海湾RCEP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景观墙、西出入口“滨海客城,能源重镇”的形象标识及周边风貌提升雏形初显,到处焕然一新。
黄茅海跨海通道的终点,正是斗山镇。记者走进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江门台山)斗山园区,这里立足本地及周边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区三园一基地”,即鳗鱼产业园、丝苗米产业园、麻黄鸡产业园、江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到处都是崭新的园区道路、在建厂房、繁忙车间,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记者了解到,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江门台山)斗山园区目前已落户企业22家,总投资约48亿元;已投产企业10家,2023年产值达46亿元,其中鳗鱼全产业链产值达13.7亿元。位于园区内的广东合兴食用油有限公司是香港合兴集团旗下独资企业,斗山厂区投资总额达10亿元。该公司董事长林荣灿介绍,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将大幅降低企业的运输和时间成本,进一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便捷的交通将促进企业研发团队与香港总部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此外,与黄茅海跨海通道连接的新台高速,为迎接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车流量增大的挑战,已对南延线软基路段进行养护处置,并对标线标牌全面“补妆”,不断提升路域通行环境;新台高速合水服务区西区也完成了升级改造,富有侨乡碉楼建筑特色的服务楼让人耳目一新。
赤溪东收费站前排起车龙。毕松杰 摄
D AI技术协同保障通行安全
跨越14公里的海域,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通行安全是市民群众关注的重中之重。
“黄茅海跨海通道主线桥梁植入了雷视融合和AI智能分析技术,采用智能融合感知设备,可实现对跨海大桥全要素实时数字孪生展示,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发生。”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机电工程施工承建单位广东新粤交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为管好用好黄茅海跨海通道,确保其“安全、顺畅、舒适、智慧”运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作为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委托营运单位,广东交通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西部沿海分公司精心打造了一支综合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专业化管理团队,收费、路政、养护、监控等部门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构建多部门联动的“多位一体”协同保障体系,全力保障全线运行安全畅通,并与海事、航道、应急等部门建立共建共联机制,共同开展“水路联巡”,提升桥梁的安全管理能力。
此外,黄茅海跨海通道全线布局293个监控摄像设备,实时掌握路面动态;搭建路运一体化、路政电子巡查、雷达事件检测、桥梁防撞预警、交通监控等智慧系统集成平台,以科技赋能,提升管理效能,让广大司乘人员出行更有保障。(文/毕松杰)
黄茅海跨海通道上的黄茅海服务区:
侨乡文化元素拉满,展示江门城市形象新窗口
通车首日,黄茅海服务区吸引众多游客打卡。郭永乐 摄
“我们到服务区后,本想买瓶水、上个厕所就走,却发现这里别有洞天,这完全就是个旅游景区呀!”昨日,珠海市民马先生带着家人自驾来到黄茅海服务区,对这个全新亮相的服务区非常满意。
黄茅海服务区以“碉楼新韵,扬帆起航”为设计主题,融入了侨乡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已经成为展示江门城市形象的新窗口。走进该服务区,仿佛置身于梦幻街区。这里有五邑特色美食区、港澳特产中心、乐驿便利店、网红咖啡馆等区域,能为旅客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不仅如此,该服务区还精心构建了侨乡文化长廊,将侨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
走进服务区的侨都江门微展厅,你可以快速了解侨都江门:侨乡美食菜单介绍了陈皮宴、海晏牛杂等特色美食,告诉你来江门该吃什么;全域旅游导览详细罗列了江门众多景点,详细展示崖门战场、海丝古迹、蔡李佛拳、泮村灯会等侨乡地方特色与文化,为过往旅客提供“沉浸式”的地方文化体验之旅。
“走进服务区后,我发现江门有这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了解。”黄茅海服务区浓厚的侨乡文化氛围令珠海市民彭先生眼前一亮,他表示将向更多朋友推荐江门。
服务方面,黄茅海服务区同样做足功夫:区内规划了超400个停车位、40条新能源充电枪及加油站,能满足各类车辆需求;公共卫生间设置了372个厕位及无障碍卫生间、第三卫生间和母婴室等贴心设施,能确保旅客享受便捷舒适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服务区的卫生间是可根据人流量变化,灵活调整厕位配置的“潮汐公厕”。当锁住男卫一侧的潮汐门时,厕间就调整为由女士使用,可实现男女厕位快速转换,既缓解厕位紧张状况,又能保证私密性,让过往旅客享受细致入微的关怀与便捷。(文/朱磊磊)
25年来江门对澳门进出口总值超120亿元
12月9日,江门海关发布了澳门回归以来,江门与澳门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概况。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海鲜铺子”,25年来对澳门累计进出口总值达120.4亿元,年平均增长4.7%,为澳门的民生需求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文/凌雪敏 通讯员/江关宣)
江门200多栋历史建筑有了3D身份证
江门市首次历史建筑数字化建档工作近日完成。此次建档覆盖全市157处共计200多栋历史建筑,为其逐一打造了独一无二的3D身份证。
据了解,特色历史建筑遍布五邑大地,这些建筑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往往与周边的农居相互交融,给传统的测绘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文/张浩洋 潘伟珊)